罗文峪长城抗战遗址纪念馆里的大刀。(邓伟 摄)
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响彻云霄,令人心潮澎湃。这首歌颂扬了长城抗战中国民革命军第29军的英勇事迹。在惨烈的战斗里,五百名勇士挥舞大刀,展现了解放军的雄壮气势。最近,记者来到长城抗战的重要战场之一,遵化市侯家寨镇罗文峪村,亲身体验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
开到罗文峪,山上的城墙被草木环抱,三座烽火台显得有些破败,透着沧桑气息。山麓的空地上,一座石碑拔地而起,上面刻着“罗文峪关隘抗战遗迹”几个醒目字样。
张志广现年74岁,担任遵化市长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一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长城抗战,这块石碑正是由他本人负责设计的。他说明,石碑的长度为2.9米,厚度是29厘米,底座的高度达到3.33米,这些尺寸象征着1933年3月这里爆发的长城战役,以及29军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抵抗;另外还有三座石墩,它们象征着连接三座山脉的两大关键长城要塞罗文峪口和喜峰口,29军与遵化的民众在这片区域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搏斗;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组合,使人们的心神立刻被拉回到了那个1933年的年代。
1933年1月,日寇攻陷山海关,突然进逼长城一带,长城之战就此开始。同年3月,日寇夺走承德之后,便对长城各处关口展开猛烈攻势。国民革命军第29军部分将士在赵登禹、何基沣等人带领下,趁夜偷袭喜峰口敌军,与之展开激烈战斗,成功收复喜峰口阵地。日寇从喜峰口入侵受挫,随即转头向遵化境内的罗文峪口、山楂峪口等区域发起进攻。敌军非常清楚一旦控制罗文峪周边各处关口,喜峰口后方将面临危险,二十九军必定无法立足,会自动撤离。所以,罗文峪周边各处关口成为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
罗文峪别名罗文峪口,与承德市兴隆县接壤。据传,隋朝将领罗文曾在此地驻军,因此得名“罗文峪”。侯家寨的长城蜿蜒于遵化北部群山之中,除了罗文峪,还包括甘渣峪、蔡家峪、马蹄峪等八个关隘,以及55座敌楼和32座烽火台。1933年,中华民国军队在罗文峪区域连续三天三夜展开激烈战斗,成功重创了日本侵略军。
那个时期士兵们借助长城充当屏障,持续对抗日军。可以说,坚不可摧的长城象征着我们不屈的精神。说到这里,张志广先生的眼中涌起泪水。为了搜集更丰富的史料,他与乡镇人员一同前往张家口、承德,寻访老党员,挖掘长城战役的真实情况。罗文峪长城抗战陈列馆的陈设,张志广倾注了诸多精心安排,每一项历史资料、每一幅影像素材的组合都需反复斟酌核实,务必在遵循历史真相的前提下,将罗文峪战役那段过往以更加鲜活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罗文峪长城抗战纪念馆面对着石碑,馆内空间不大,但展品众多。一件当年二十九军大刀队使用的大刀,被定为馆藏第一件文物。
这把刀属于第二十九军,属于中国古老兵器。它长度将近一米,拥有长柄和宽阔的刀刃。刀尖微微上翘,整体比较沉重,非常适合砍劈。这种刀与普通刀具不同,刀柄部分缠有坚韧的布带,这样握持时更省力。刀柄的长度允许双手同时握住。刀柄底部的圆环可以系上红色的绸缎,挥舞起来非常壮观。
张志广谈到,当年解放军的武器装备确实不如日军,然而他们非常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并且与敌人有着深仇大恨,所以战斗意志非常强烈,29军发挥自身长处,避开劣势,凭借夜战、近战、快速突袭的优势,迂回攻击敌人,充分展现了中国抗日军人的英勇和胆气。
第二十九军和大刀队的英勇抵抗,狠狠压制了日军的狂妄行为,导致敌军在长城一带的攻势遭遇重大阻碍。一九三七年,作曲家麦新根据大刀队的英勇故事创作了广为流传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斗志、追求民族独立的象征,一直广为传颂至今。
张志广是侯家寨的义务解说者,他不仅亲自进行讲解,还非常用心地指导年轻的同行者,他认为这些文化遗产十分珍贵,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
过去战火笼罩边关,现在板栗香漫罗文。如今,长城旁边的山地上,遍植栗树,每逢收获时节,村民忙着把栗子送到山脚。村里还开设了旅舍,废弃的农家院落重新焕发生机,游客逗留的时间越长,栗子和其他农产品也卖出更多。
采访接近结束,记者沿着土路一步步登上敌台,可以看见敌台内外布满了炮火留下的痕迹,向远处望去,隐约能看到长城像巨龙一样向前延伸。万里长城屹立不倒,它守护着这片土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守护着它,一起怀念那段充满战斗的艰难时光。(李如意)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