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先队员成长的逻辑与路径

admin 20 0

优惠价:¥

原价:¥

国家领导人发来祝贺信,祝贺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七十周年,这封信是新时代少先队改革的重要指导,也是新时代少先队开展工作的根本依据。总书记的贺函强调,政治特质是少先队成员发展的内在依据,从历史、政治和现实三个层面阐释了新时期少先队工作的根本方向和定位,新时期的少先队应当是党创建和引领的少年儿童的群众团体,必须强化党的核心作用。改进少先队活动有助于队员全面发展,首先需确立科学的活动理念,突出队员的核心作用;其次要整合校内外的有利条件,扩充活动所需资源;再者要创设多元的环境条件,提升活动实施成效;最后要组建专门的活动监督团队,健全监督与管理制度。

关键词:新时代;少先队员;逻辑;路径

值此中国少先先锋队成立七十周年之时,国家领导人以党中央名义,向全国数亿少先队员、众多少先队辅导员及工作者致送慰问函件,这份礼物对少先队而言弥足珍贵,同时也令所有少先队员倍感振奋。国家领导人通过贺信高度赞扬了七十年来少先队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卓越功绩,阐明了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发展路径,同时向全体少先队员表达了热切期望和明确指示。回顾七十年的成长历程,少先队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改进工作方法提供了诸多启示,未来的少先队事业必将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演进。

国家领导人在信函中表达期望,新时代的少先队员应当深情眷恋自己的国家,衷心拥护人民,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确立崇高的志向,塑造高尚的品格,刻苦钻研学问,增强强健的体格,弘扬勤勉的作风,从幼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先锋模范,将来成长为先锋榜样,力求成为能够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杰出人才。这封贺信着重阐述了要引导少先队员树立对国家、对人民、对政党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详细说明了少先队员应当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进步的成长方向,并且特别明确了我们党将少先队冠以“先锋”之名的深层用意和重要价值。

一、政治属性是少先队员成长的内在逻辑

国家领导人通过贺信表达看法,明确70年间,在党领导之下,少先队将组织教育、自主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传承提供了显著作用。这封贺信从党的事业传承的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了具有战略价值和时代特点的观点与判断,说明了少先队工作的关键作用、主要方向和战略目标,成为新时期少先队改革的依据和推动力。

回顾过往,中国共产党向来高度关注少年先锋队的发展,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不同阶段,均对青少年和少先队事业作出重要部署。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安源创建了首个少年革命团体,名为儿童团。此后,又陆续设立了童子团、共产主义儿童团、抗日儿童团,以及解放战争期间的儿童团等组织。1949年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全国性的儿童团体。当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儿童队正式成立。1953年,该组织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从那时起,对许多年轻一代而言,加入少先队是他们最大的荣耀。1950年,举办了首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者会议,制定了少年先锋队的旗帜、歌曲和标志,涵盖红领巾、队礼及口号。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成年人有一个五年规划,青少年队员也有一个微型五年规划。年轻队员充满激情,通过微小行动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力量。1955年,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纷纷投身于多项有益的实践当中,包括培育植物,改良品种,回收废铁以及消除不识字现象。1958年,共青团中央在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对《队章》进行了关键的修订,使其采用更适合孩子们的表述方式,着重强调了孩子们的中心角色。1961年发布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归纳了少先队的工作实践,进一步明确了少先队的工作标准,让少先队的工作有了具体规范。到了60年代中期,少先队的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孩子们加入少先队的热情高涨。1965年,共青团中央书记处提出要求:“要将7岁到14岁的所有少年儿童都吸纳为队员”。1966年左右,国内少先队员数量超过一亿,占适龄儿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比例很高。1966至1976年这十年期间,受历史背景影响,少先队活动陷入停顿状态,不过从少先队员演变而来的“红小兵”却在那个时代扮演了与其身份不符的角色。大体而言,少先队工作呈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和成人化倾向,儿童本位和教育功能被忽视。1978年,国家历史翻开了崭新篇章,少年儿童组织的工作也逐步回归常态。当年,共青团中央举行第十届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多个重要文件,包括重新命名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决议,制定了新的队章,并最终确定了队歌的曲目。1984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宣告设立,这个机构后来被称为“全国少工委”。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也纷纷建立起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少先队的组织体系在新的历史阶段得以重建并逐步健全。进入20世纪90年代,少先队工作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90年,《中国少年先锋队教育纲要》正式出台。实际工作中,少先队活动收获显著成效。诸如“采种支甘”“手拉手”“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等项目,都获得了党中央和团中央的高度肯定。1998年抗洪期间,八千万青少年心系灾区同伴,共同参与,捐赠了逾一亿件衣物和文具。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诸如“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核心价值观记心中”,吸引了将近两亿少先队员的积极参与。2015年6月1日,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表达了对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深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恪守初心使命,承担起教育和引导亿万儿童的责任,时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好充分准备。自十九大之后,“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的活动在各层级的少先队组织中普遍推行,少先队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持续提升。2017年,《少先队改革方案》正式发布。这表明,少先队的发展轨迹与党的进程保持一致,少先队与国家的进步同步,少先队的工作是党宏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新时代的少先队是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组织,必须强调党的领导,保持少先队的政治特性。

这封贺函指出:少先队是孩子们学习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的园地,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生力军。这种“双重身份”的说明凸显了这封贺函的中心思想,清晰界定了少先队的根本特征,展现了少先队成长的政治脉络。创建少先队是党的初衷,旨在让少年儿童成为党的事业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不断延续。少先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使命,这是它在新时代的历史责任。作为党创立和领导的组织,少先队的理想与目标与党的奋斗纲领完全一致。在中国各项事业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致力于达成党的最终目标,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充满活力的共青团担当着突击先锋的角色;而中国少年先锋队则发挥着后备力量的作用。这三者构成了一个连贯的培养体系,是我们党选拔继承人的重要步骤。伟大目标的达成、辉煌成就的取得,有赖于后继者的不懈努力,国家领导人屡次从民族复兴的宏大视角阐述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强调:“我们的理想,不仅依靠当代,更寄望于子孙”。少年先锋组织承载着党的事业长远延续的期盼,新一代的少先队员必须铭记历史赋予的担当。少年先锋组织应当成为孩子们研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殿堂。这项工作清晰界定了新时期共青团引导少年儿童工作的具体方向。共青团不同于普通的基础教育形式,也不同于其他儿童团体。在团队活动中,借助对少先队规章制度的研读,能够继承党的理念、主张、特质及目标;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效仿杰出共产党员的典范,领悟党的理念主张;借助少先队活动过程的锻炼,掌握并提升党的青年团队行为方式,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继承者打下根基。少先队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团队发展路径。选择何种方向,关乎少先队组织的存续发展,也是决定少先队性质的根本所在。对于应当建设怎样性质的少先队以及如何推进少先队发展的问题,贺信中“两个应该是”的阐述提供了重要指引。领会贺信精神,必须坚守初始使命,始终明确少先队组织的根本角色,持续强化少先队的政治特质。少先队工作中,需着力培养孩子们纯真的政治意识,阐释适合小学生的政治理念,彰显组织在精神引导方面的功能。

二、完善少先队活动是促进少先队员成长的路径

少先队组织的活力根植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其本质、宗旨、方向及规范均需借助各类活动来展现,以活动作为工作平台是少先队组织的重要特征,思想引导、组织建设、集体培育、实践体验等教育内容必须通过活动有效落实,活动设计要贴近小队员的日常和真实状况,不断探索新颖方法,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小队员,激发他们对少先队组织的喜爱,助力他们全面发展。如何完善少先队活动,论述如下。

(一)树立正确活动观,确保队员主体地位

少先队团体由孩子们做主导,各项活动也由孩子们做主导。正确的活动方式是指导者让孩子们自主组织活动,给予孩子们充分信任,不再一手包办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少先队活动不是表面功夫,更不是让孩子们走走过场或者做做样子。挑选少先队活动内容时,要着重考察队员们关注和热爱的,不宜从辅导员角度出发,挑选他们擅长的或过时的材料。以队员为主导的活动,应当根植于他们的日常经历,并且契合他们的志趣。此外,少先队员的年纪介于六岁到十四岁之间,不同年纪的队员在思考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少先队组织的活动需要顾及队员们的思维特点,挑选容易让队员们明白、执行、感受的主题,活动主题要灵活变动以维护队员的自主性。活动进行时,要和队员们积极对话,彼此分享,活动主题的选定过程应当是队员和辅导员一起商量、一起商量的结果。少先队活动里,队员和辅导员分属不同岗位,清晰界定双方职责,是维护各自地位的基础。队员们和辅导员要依据规章和任务分配互动,各自履行独特使命,这才是活动应有的模式。辅导员参与时,必须把握分寸,既不能缺位,也不可主导过度。

(二)善用校内校外优势,拓展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对活动进程有显著促进作用,充裕的活动资源有助于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融合性及成果的健全性。活动资源既能作为活动素材的来源,也能作为活动形式的参考。资源开发体现了活动的社会属性,也是活动内容与社会对接,贴近队员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活动的实施会受到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各个地方的环境,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塑造了迥异的人文景观和风俗习惯,将不同的地方文化与少先队活动相融合,举办具有民族特色、地方文化、风俗习惯的少先队活动能够点燃少先队员对家乡及所在地的热爱之心。利用校外地方特色文化,既能促进队员身心发展,也能逐渐减少他们参与活动的生疏感,同时增强对家乡文化的归属感。学校是开展少先队活动的重要场地,对学生具有深远且持久的影响。要发挥校内资源的作用,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识别校园文化,并将其作为少先队活动开展的依托。从本校的优良教育传承出发,把学校的独特精神风貌渗透到少先队的各项活动中去,这样学校的文化内涵就能不知不觉地塑造少先队员的思考习惯和行动模式。此外,把当前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少先队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也能让活动的内容更加充实多样。借助社会热点来组织少先队活动,有助于增强少先队员的服务精神,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推动孩子们社会交往能力的进步。

(三)营造丰富环境氛围,保证活动效果

活动实施必须依托现实的社会背景,于特定的环境氛围中进行的活动,能够为少先队队员创设真实的场景,激发队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进队员的情感感受。环境氛围的建设包含物质条件和心理条件的构建。物质环境的构建体现在:首要,要注重活动资源的配置。活动用品对共青团员有引导作用,可以激发共青团员加入活动的意愿,活动用品的搭配要符合活动中心,契合活动方式,参考共青团员的成长阶段,用品要分等级。另外,要关注活动地点的确定。少先队活动追求实践中的感悟来收获成果,活动场所不能仅限于教室之内,需要依据不同的活动项目挑选匹配的地点,场所的挑选要富于变化且具备层次感。此外,活动持续的时间长短也需给予关注。活动持续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间太长会让少先队员失去参与热情,时间太短则可能使少先队员无法完成活动任务,无法获得必要体验,进而影响活动成效。少先队员和辅导员之间积极的关系互动和有效沟通,是营造少先队活动心理氛围的重要环节。少先队活动涉及多个参与方,比如队员本人、指导老师、学校负责人、家庭代表以及社会人士等,这些参与方彼此互动,展现出变化多端、相互影响和紧密联系的特点,通过构建多元的互动氛围,着重调整队员与老师之间的主导与引导关系,同时积极联络家庭及社会力量,以此促进活动有效开展。少先队活动中的心理氛围营造,需要关注队员的诉求,重视队员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商议,不能让老师的主张占据主导,要突出队员的独立性和积极性,营造互相尊重、无拘无束的氛围,心理氛围的建立,要让老师与队员在思想情感上实现相互理解和交流,达成有效的沟通。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