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联酋这个称谓,或许有些人感到陌生,然而只要提及“迪拜”这个词汇,几乎每个人都会立刻想到那个极尽奢华、物产丰饶且充满前卫风格的城市。
现在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已经变成一个富裕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1万美元,其经济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排名进入前三十位。
然而,如同“迪拜并非阿联酋都城”这一鲜为人知的常识,阿联酋这个位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国家典型,实际上正充当着“阿拉伯地区的背离者”的角色。
自2015年南也门内战开始后,阿联酋在暗地里援助南也门的反对力量,目的是限制沙特在阿拉伯半岛的支配作用。
对于阿联酋的这一举措,沙特尽管仅能表示不满,其实却早已默认了阿联酋作为“阿拉伯地区领头羊”的角色。那么,这个曾经的不起眼沙漠国家怎样实现了惊人的崛起呢?这一切的来龙去脉,需要从它的建国历程讲起。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阿联酋的完整名称,与同样在二十世纪初诞生的沙特相比,该国直到1972年才完全建立,总体上还是一个比较年幼的国家。
一百年前,英国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奥斯曼帝国继承的权益,掌控了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区域的监管权。但阿拉伯半岛的自然条件非常差,在实现现代化之前,当地的社会形态基本上是部落制度下的酋长国。
英国人并非出于好心,当察觉到阿拉伯半岛带不来多少好处时,二战结束后,英国便着手逐步废除在该地区的相关条约。
沙特首先建立了独立的国家,阿拉伯半岛南边的地方,像阿曼和南也门,也在六十年代那会儿,自己当家作主了。
英国人在处理波斯湾南岸最后一块托管地时遇到了难题,该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远低于其他独立国家,呈现原始状态,散布着九个阿拉伯酋长国,每个酋长国人口稀少,面积也十分有限。
英国选择从中东地区撤离后,便不再关注这些小型酋长国的状况了。它们的国土面积非常有限,因此英国人没有实施类似印度和巴基斯坦那样的分裂政策。
英国人离开之后,那九个部落的头领们聚集在一处,商议着前途的走向,面前放着两条路径,
首先,各自成立国家,总共形成九个独立政权。好处是每个国家都能自主管理事务,但坏处是容易引来周边大国沙特的主导,存在被其吞并的隐患。
其次,组建一个邦联国家,一起对抗沙特方的压力,不过有些邦联成员国在联合组织里将只能扮演辅助角色。
数日之内反复磋商,卡塔尔半岛的卡塔尔与巴林岛上的巴林最终表明,他们同阿拉伯半岛边缘那些酋长国彼此不合,因而决定各自建立新国家。
其余七个酋长国反复思量,察觉到它们地理位置相近,一旦各自分离,极有可能遭到沙特分割瓦解,即便整夜睡眠也无法安稳。
七个酋长国再次协商,后来在1972年2月,正式确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个崭新的国家。
阿联酋新近建立,尚处于初创阶段,全国总人口数达34万,疆域面积仅8.3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为荒芜之地,约90%的土地无法耕种。
厄运接踵而至,刚独立没多久,沙特便找上门来,问题出在哪里?
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所谓的部落首领管辖的区域,实际上只是一些环绕着沙漠中绿洲的族群,而广阔的无人沙漠地带,以及那些没有明确归属的绿洲,其产权都十分不清。
沙特建立国家以来,多次声称,如今位于阿联酋境内的广袤绿洲,特别是或许蕴藏石油的布赖米绿洲,理应归属于沙特酋长。
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殖民统治期间,完全无视沙特当时经济落后的状况,现在英国撤离后,沙特便着手与阿联酋进行协商。
早在1935年,阿联酋的统治者们就得知沙特计划与英国进行磋商的消息,因此对于沙特主动寻求对话的情况并非毫无防备。
然而,刚刚独立的阿联酋怎能轻易割地?
阿联酋同时在进行反击措施的准备工作,并且反复向沙特表达请求,希望沙特能够考虑到阿拉伯国家的兄弟关系,允许该国保留更多的领土。
沙特借助阿联酋的困境,立场十分坚决:要么放弃那片绿洲,要么寻求其他补偿。沙特极力维护自身尊严,阿联酋同样不想失去领土。
这种“通过其他地区进行置换”的说法并非恫吓,而是另有深意。尽管卡塔尔并未成为阿联酋成员国,不过卡塔尔半岛南部的某个海岸地带(Khawr al-Udayd)在事实上归属于阿联酋部分酋长国管辖。
对于阿联酋而言,那个地区没有任何军事用途;然而对沙特而言,控制这片区域可以让其油轮通过波斯湾时不必绕行卡塔尔海岸,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意义。
阿联酋非常清楚,1974年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签署了一项共识,沙特阿拉伯因此得到那条沿海地带,阿联酋则被确认完全拥有布赖米绿洲的主权归属。
缴纳了“保护费”,阿联酋的独立地位才算确立。然而,此时的阿联酋对于如何振兴经济,依然没有好办法。
满意的沙特顺便“指点”了一下自己的“小弟”:
沙特从1950年代开始,依靠石油产业获利丰厚,于是建议协助阿联酋寻找石油资源,一旦发现便承诺共同分享开发所得。
阿联酋迫于无奈最终应允了请求,碰巧的是,沙漠的南部以及绿洲周边地带确实拥有大量的石油矿藏。
阿联酋的石油开采量远逊于沙特,不过该国人口数量非常少,石油资源带来的财富迅速让绝大部分阿联酋民众变成突然发财的有钱人。
借助沙特提供的庇护和石油经济带来的优势,阿联酋建立国家还不到十年,就已经在世界人均GDP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1980年,阿联酋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3万美元,仅次于摩纳哥,这个数值是美国的大约四倍,在全球范围内位居首位。
然而,财富分配不均现象因暴富而凸显,迫使阿联酋各酋长国必须尽快进行改革。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个新晋的富裕阶层之中,无声地发生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七个酋长国正式联合前,彼此间的实力并未如后来那样悬殊。
阿布扎比酋长国拥有全国八成五的土地版图,这基本上是阿勒纳哈扬家族基于对沙漠区域统治权的声明而获得的。
石油被发现,这片过去被认为是“荒原”的地方,改变了阿布扎比的前程,凭借油井的财富,阿勒纳哈扬家族控制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最高权力。
凭借总统宝座,阿布扎比开始试图全面控制其他六个酋长国。
集权确实能提升国家整体能力,不过其余酋长国明显不想听从阿布扎比的支配。
在石油资源的资助下,七个酋长国之间进行了一场积极的权力和经济角逐,彼此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局面。
为了加强自身地位,阿勒纳哈扬家族必须更合理地分享石油收益,保障所有阿联酋民众的福祉。
其余六个酋长国则努力开拓石油产业以外的财富来源,同时抵制阿布扎比的经济支配。
这种统治集团之间的角逐,不但使阿联酋摆脱了沙特那样单一的经济模式,而且促使部分酋长国内部探索出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
阿联酋的另一个重要城市迪拜,既担心受到阿布扎比的影响,同时也是家族中勇于寻求发展机遇的代表。
迪拜的石油储量仅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五,这个比例非常低,资源匮乏的情况十分明显,因此它无法与阿布扎比展开直接竞争。
所以,阿勒马克图姆家族借助微薄的石油收益,用心建设基础建设,着力为将来经济繁荣铺路。
七十年代获得独立后,迪拜首先着手建设道路和港口,借助总理这一职务推动七个酋长国共同构建交通体系,于波斯湾沿岸开凿水道,从而大幅度提升了该地区的连通效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迪拜积极吸纳西方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目的在于借助西方的商业运作方式,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枢纽。
阿勒马克图姆家族对于专业学问了解不多,然而,他们非常信赖外来学者的意见。
在西方专家的协助下,迪拜很快在波斯湾沿岸各城市崭露头角,成为中东地区及整个区域的关键商业和旅游枢纽。
迪拜成功实现经济多元化,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阿勒纳哈扬家族位于阿布扎比,出于敬意,他们确认迪拜是阿联酋的将来,因此选择不在国家联盟中争夺主导地位,而是愿意和迪拜共同掌权。
这个以石油储量著称的阿布扎比,同商业繁荣且旅游业兴旺的迪拜,共同构成了阿联酋的两大支柱,促使这个国家在世纪之交声名鹊起。
由于迪拜作为商业枢纽具有强大的全球号召力,阿联酋在全球范围内人口增加速度最为迅猛。
建国初期,阿联酋人口仅为沙特的五十分之一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