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迪拜八月二十二日电 记者管克江报道 洛特菲·谢比勒身材不高,皮肤呈深褐色,留着银白色的卷曲头发。他手中拿着几叠中国媒体刊登的介绍其事迹的报纸,面带微笑表示,自己与中国之间存在特别的关系。
洛特菲很享受别人称呼他为“洛特菲老师”。这个称呼非常贴切,因为他确实是首位获得汉语语言学博士学位的突尼斯人;也是第一位在大学任教的突尼斯华文教师、教授。在他的不懈坚持下,中文教学逐渐融入了突尼斯从基础到高等的各个教育阶段。
洛特菲年幼时,就注意到咖啡杯底部那些汉字图案,心里好奇“这些字是谁做的?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后来,一位法国学者讲授中国哲学的课程,令洛特菲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1976年,他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原先的数学方向,而是争取到资助,前往北京语言学院(现今北京语言大学)进修。
我原以为去中国是体验未知,结果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我骑着单车四处游历,与当地居民交流。我不仅希望掌握中文,更渴望理解中国的文化。洛特菲表示,鲁迅的作品深深吸引着他,阅读《人民日报》则拓宽了他的见识。

洛特菲正在翻阅中文教育图书。人民网 莱拉·阿提塔拉赫摄
1980年,洛特菲从大学顺利毕业。当时,突尼斯只认可少数几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因此,他决定前往法国继续深造。凭借自己优异的学业表现,法籍华裔作家程抱一特意为他撰写了推荐函,使他得以跳过本科阶段,直接进入博士课程学习。1984年,由法国著名学者古里奥立教授亲自指导,洛特菲的《法汉动词比较研究》顺利通过评审,他因此成为突尼斯首位获得汉语语言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洛特菲完成博士学业后,曾任职于一家欧洲科技企业,但他始终没有间断在突尼斯推广汉语教学的努力。1988年,他重返突尼斯,进入突尼斯高级语言学府任职,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全力推动汉语选修课程升级为本科层次的专业设置。
1998年,在反复进行公开宣讲和讨论游说之后,突尼斯教育部终于同意了第一届二十余名汉语本科生的入学申请。洛特菲随后又着手实施他的下一项计划:将中文课程纳入高中教学体系。为了这个目标,他独立编写了《龙一》和《龙二》两本中文教科书,并且肩负起培养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现在,突尼斯境内几乎所有的中文教师都毕业于洛特菲的门下。
洛特菲谈到,语言承载着文化内涵。中国文化富有谦和与包容的特点,这种特点鲜明地体现在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方式中。例如中文句末的部分助词,就显示了说话者的谦逊态度以及对对方的敬重。在校园环境中,即便每周仅教授三小时汉语,学员们仍能掌握中国文化的诸多层面。借助语言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知并欣赏中华文化。

洛特菲编写的突尼斯中文教材。人民网 莱拉·阿提塔拉赫摄
洛特菲表示,当今全球面临诸多考验,许多国家修建隔离屏障,唯有中国持续欢迎国际交流,国家建设取得卓越进展,未来充满希望,中华文明沉淀的诸多思想,对世界具有启示意义。
去岁,中国与突尼斯两国人民共同纪念了建交六十年的日子。洛特菲提议,为了促进双方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中国可以提供给突尼斯的青年们更多的资助名额和实践岗位,并且要增强在文化以及旅游方面的互动往来。他还开玩笑说,中国的观光客数量足以让突尼斯境内所有的旅店都住得满满当当。
采访接近尾声,谈及对中突前景的期待时,洛特菲情绪激动,眼中有泪光闪动:中国堪称卓越的国度,我坚信,突尼斯的明天与中国紧密相连,双方可以互相提供更多支持,期待突尼斯能成为中国的亲密伙伴。(人民网莱拉·阿提特拉赫参与采写)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