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迪拜8月22日电 记者管克江报道 洛特菲·谢比勒身形不高,皮肤呈深褐色,留着银白色的卷曲头发。他手中拿着几叠中国媒体刊登的介绍其事迹的报刊,面带微笑表示:“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
洛特菲很享受别人称呼他为“洛特菲老师”。这个称呼非常贴切,因为他确实是首位赢得汉语语言学博士学位的突尼斯人;也是第一位在大学任教的突尼斯华文教师与教授。在他的不懈奋斗下,中文教学逐渐融入突尼斯的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洛特菲年幼时,就注意到咖啡杯底部那些汉字图案,心里暗想“这是谁刻上去的?究竟代表什么?”后来,一位法国学者讲授中国哲学,使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1976年,洛特菲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攻读原本的数学方向,而是争取到奖学金,前往北京语言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进修。
我以为去中国是冒险,结果是发现了自我。我骑着单车四处游荡,和当地居民交流。我不仅希望把中文学精,还希望弄懂中华文化。洛特菲表示,鲁迅的作品让他非常着迷,看《人民日报》让他的眼界更开阔。

洛特菲正在翻阅中文教育图书。人民网 莱拉·阿提塔拉赫摄
1980年,洛特菲完成了在洛特菲大学的学业。当时,突尼斯只认可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的教育背景。因此,他前往法国继续深造。洛特菲学业优异,法籍华裔作家程抱一特意为他写了推荐函,使他得以跳过本科阶段,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984年,由法国著名学者古里奥立教授亲自指导,洛特菲的博士论文《法汉动词比较研究》顺利完成答辩,从而让突尼斯实现了汉语语言学博士零的突破。
洛特菲完成博士学业后,曾任职于一家法资技术企业,但他始终没有间断在突尼斯推广汉语教学的想法。1988年,他重返突尼斯,进入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担任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努力推动汉语选修课程升级为正式的本科学位项目。
1998年,在反复的公开宣讲和讨论游说之后,突尼斯高等教育部最终同意了首批二十余名汉语本科生的入学申请,这些学生得以进入大学学习汉语。洛特菲随后着手实施他的下一项计划,那就是将中文课程设置纳入高中教育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独立编写了《龙一》和《龙二》两本中文教科书,并且肩负起培养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时至今日,突尼斯境内几乎所有的中文教师都毕业于洛特菲的门下。
洛特菲强调,语言承载着文化内涵。中国文化蕴含着谦和与包容的精神,这种精神鲜明地体现在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方式中。例如中文句末的某些助词,就展现了说话者的谦逊态度以及对对方的敬重。在校园环境中,即便每周仅用三小时教授中文,学员们也能把握中国文化的诸多层面。借助语言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欣赏中国文化。

洛特菲编写的突尼斯中文教材。人民网 莱拉·阿提塔拉赫摄
洛特菲表示,当今全球面临诸多考验,许多地区修建隔离设施,唯有中国持续欢迎世界,国家进步显著,未来充满希望,民族传统思想蕴含丰富智慧,可供国际社会学习参考。
去年,中国和突尼斯共同举行了建交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洛特菲提议,为了促进双方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中国可以提供给突尼斯的青年们更多留学资助和就业实践的平台,并且增强在文化以及旅游方面的互动往来。他开玩笑说,中国访客数量的增加,能够让突尼斯境内所有的旅馆都客满。
采访接近尾声,谈及对突中前景的期盼时,洛特菲神情激动,泪水盈眶:中国堪称卓越的国度,我坚信突尼斯的明天与中国紧密相连,双方能够互赠更多价值,期待突尼斯能成为中国的挚友。(人民网莱拉·阿提特拉赫参与采写)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