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还愿为国再牺牲!”
——追记武警上海总队机动二支队特战一中队原班长李保保
李保保生前参加训练。赵 磊摄
“李保保!”“到!”
“李保保!”“到!”
“李保保!”“到!”
8月1日清晨,上海武警总队第二机动支队特战大队的二百多名战士排列得整整齐齐,神情庄重,点名声高亢激越,回荡在空中。
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典礼——在颁发给李保保同志“中国武警忠诚卫士”荣誉奖章的仪式上,大队长汤军义首先呼唤的名字仍旧是李保保,而全场官兵齐声响应。这三次呼唤,既是对逝去战友的深切怀念,也是对英雄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李保保,曾是武警上海总队机动二支队特战大队特战一中队的班长。自2015年起,他两次挺身而出,远赴边疆执行驻训任务。然而,长期的劳累导致他身体透支,最终在执行任务途中病倒。2018年4月24日,这位与胃癌顽强抗争的英雄,终究未能战胜病魔,不幸离世,他的生命故事在26岁这一年画上了句号。
勇士献身国家,青春之花永存。李保保曾英勇奋战、生活过的那片土地,英雄的传说宛如昨日重现。
从入伍新兵到特战尖兵——
“当兵不图啥,只想为国做点啥!”
“当兵不图啥,只想为国做点啥!”
2010年12月,李保保迎来了他18岁的生日,随即他毅然决定报名入伍。在填写“入伍动机”这一栏时,他态度严肃地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这片土地洋溢着赤诚与忠心,其根源在于红色文化的滋养。李保保的祖父曾是一名投身陕甘宁边区自卫武装的资深革命者,因此为他取名为保保,寓意着守护国家与家园的美好愿景。
位于李保保家乡延安市甘泉县的劳山烈士陵园内,安息着众多革命先烈的英魂。在入伍之前,李保保总是喜欢缠着爷爷讲述这里红军的英勇事迹。自那时起,对军营的向往之情便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李保保刚踏入新兵连,便立下壮志,立志成为一名特战精英!然而,这个从小被家人宠爱、身体瘦弱、基础薄弱的李保保,距离加入特战大队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似乎天命亦有意于考验他。经过新兵连的训练阶段,李保保被安排到了位于浙江平湖陈山码头的那个中队。那里营房陈旧,海风呼啸。李保保却始终勤奋学习,刻苦训练,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成为特战队员的机遇。
2011年7月,李保保脱颖而出,被选中执行总队擒敌示范任务。在高达近40摄氏度的酷热中,他于水泥地面上不断跃起,进行前扑动作,累计超过百次,且每日训练时长达10小时。经过两个月的艰苦“魔鬼”训练,李保保的身上留下了多达十几处的伤痕。到了2012年2月,凭借其卓越的军事素养,他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特战一中队。
机动二支队享有“虎贲劲旅”的盛名,而特战一中队更是这支队伍中的利刃之锋。该支队一大队的教导员李峰曾直言,尽管李保保并非最杰出的战士,但他却是那份努力的代表。
2012年4月,李保保脱颖而出,被选中加入总部举办的侦察兵集中训练。面对那些他从未接触过的先进侦察设备,他翻阅了半天说明书仍感困惑。于是,他决定用摄像机记录下教员授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反复推敲,总结出了12个关键操作步骤,从而成为了集训队中第一个能够熟练运用软管窥镜的成员。在结业考核中,凭借侦察专业的优异成绩,李保保荣获华东片区总分第三名的荣誉。
李保保一直怀揣着加入党的愿望,渴望与党同心同德,共筑幸福。然而,当党组织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加入党的行列,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拒绝。
2014年伊始,李保保在党小组的民主评议中名列第二,然而,正当他即将跨入党员行列之际,他敲响了李峰家的门。
李保保坦诚地指出,自己与党员的标准相去甚远。他自我剖析,认为自己的思想基础尚不牢固,军事技能也还不够全面……在李保保的坚定请求下,中队党支部决定将这次机会让给其他同志。
未曾踏入党的行列,便立志成为党的忠诚战士。2014年5月,中队肩负起一项艰巨的安保使命,面对酷热难当的天气。李峰毅然决然地提议设立党员高温哨,专门负责在中午气温最高时段执行车外警戒任务。李保保主动找到李峰,满怀激情地说:“尽管我只是团员,但我渴望能像党员一样勇往直前,投身战斗。”于是,李保保成为了党员高温哨中唯一的团员。
李保保在加入党组织后,依然保持着勇往直前的精神。2015年4月,中队接到了前往西部进行驻训的任务。他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军人,部队需要我前往何处,我便义无反顾地前往。”于是,李保保毫不犹豫地成为了第一个提交请战书的人。
从繁华都市到大漠边陲——
“即便有危险,我也愿意当一个为战友挡子弹的人。”
在自由搏击、靶场射击、实战演练等训练项目中,热情高涨。踏入李保保曾服役的特战一中队,那“虎贲劲旅”的盛名果然名副其实。
若未亲身经历沙场,便不足以称其为真正的战士。李保保在递交请战书后,毅然踏上了前往西部的征程,肩负起驻训的重任。那片荒凉的西部沙漠,风沙犹如利刃。短短两个月,李保保的双手与面容便饱受折磨,尤其是手上的裂痕,触之即痛,稍加用力,鲜血便涌出。然而,李保保始终未曾抱怨一声疼痛。
无畏艰辛,亦不惧牺牲。李保保在日记中记录道:“人生仅此一次,若在危急关头因恐惧而退缩,那当兵的意义又何在?即便面临风险,我也心甘情愿成为守护战友的盾牌。”
2015年的秋季,特战队接到紧急命令,任务是剿灭一伙不法之徒。李保保率领特战小队,即便面对高原反应的强烈挑战,仍勇往直前,奔袭了数十公里,成功将犯罪团伙封锁在一座险峻的山峰之上。山峰峭壁林立,李保保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距离仅剩百米之遥,占据有利地势的犯罪分子负隅顽抗。李保保挺身而出,利用掩体进行火力压制,为彻底消灭犯罪分子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保保始终将风险承担在自己身上,将安全留给同袍与民众。2016年4月,上海佘山发生了一起三层楼房的坍塌事故,生命探测设备显示废墟深处可能存有生命迹象,挖掘机在此情况下难以轻易出动。
李保保高喊:“救人刻不容缓!”他带领众人毫不犹豫地跃入废墟,用手奋力拨开碎石和钢筋。经过连续10个小时的艰苦努力,他们并未发现任何被困人员,但自身却遍体鳞伤。李保保坚定地表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016年11月,李保保在上海逗留未久便毅然决然地请缨,重返那片他曾经熟悉的战场。他语气坚定地表示:“身为一名老兵,难道还有别人比我更适合去吗?”于是,李保保再次踏入了西部辽阔的沙漠之中。
重返西部大地,肩负的任务更为艰巨。战友程思瑜感慨道:“我们常常需要连续值班超过十二小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在这期间,李保保多次遭遇胃胀、胆汁倒流等不适,但他选择默默忍受,始终咬紧牙关,坚持不懈。
2017年2月,李保保因胃痛剧烈,不得不被送往邻近的卫生所接受治疗。随着病情逐渐得到控制,他迫切要求出院,无奈之下,医生只能同意他返回部队休养。
一日,营区的警报声突然炸响。“出事了!”正卧床休养的李保保瞬间从床上跃起,带着队员们迅速赶往现场,妥善处理了事态。在返回的路上,程思瑜注意到李保保的额头已经布满了大颗的汗珠,他左手紧握拳头,用力地按着自己的胃部。
那天,李保保倒在了路上。
从战斗英雄到抗癌勇士——
“使命面前,人人都是李保保。”
胃癌晚期!
魏逸博排长在接到李保保的病理检查结果后,既感震惊,又深怀忧虑。他出于好意,骗李保保说需要提前返回上海汇报工作,于是立刻带他乘机返回上海进行复查。为了不让家人和战友担忧,李保保如同勇敢的战士般,与病魔展开了激烈的抗争。
在例行检查中,邵引路陪同的战友李保保双手紧紧攫住床单,额头上汗水涔涔,身体弯曲,却始终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班长,疼吗?”“疼!”
“疼为什么不喊出来?”“我是军人,不能给军人丢脸!”
回想起那场交谈,邵引路眼中泛起了泪光。武警上海总队医院肿瘤内科的医生陈坚解释道:“胃癌到了晚期,那种令人难以承受的剧痛,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
卧病在床,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军营。在住院的日子里,他恳请邵引路将特战一中队的周表挂在床头,治疗休息时,便依照周表上的内容进行训练:做俯卧撑、锻炼哑铃、进行深蹲……邵引路心疼地问他:“你这是何必呢?”李保保喘着气回答:“现在不锻炼,回到中队后就会成为大家的拖累。”
化疗进程的推进使得体能锻炼变得愈发艰难。卧病在床期间,他开始研读军事类书籍,并时常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即便如此,他依旧按照军人的准则来规划自己的前途。
一日,李保保向邵引路请求:“能否帮我购置一株沙棘?每当看到它,我便会忆起在西部并肩作战的战友。”在那戈壁的深处,沙棘顽强地随风摇曳,李保保对它怀有特别的情感。
2018年4月20日,李保保陷入了昏迷状态。得知李保保生命岌岌可危的退伍老兵桂建荣,特意赶到医院,希望能与他作最后的告别。站在病床前,桂建荣轻声呼唤“李保保班长”。李保保仿佛听到了指令,瞬间连续高呼“到!到!到!”这声音中似乎蕴含了他所有的力量。
英雄虽已离世,但其精神却长存不灭。李保保离去之后,每次中队点名时,第一个被呼唤的名字始终是李保保,而响应的则是全体官兵的声音。在一场军事考核中,面对高温的炙烤,他们背负重物奔跑了20公里,邵引路虽然腿部受伤,但依然一瘸一拐地跑到了终点。当他脱下鞋子后,可以看到磨掉的一大片脚皮已经与袜子紧紧相连,但他并未发出一声痛苦的呼喊。他坚定地说:“我不能让保保班长感到羞愧!”
在使命的重压之下,每一位成员都如同李保保一般。武警上海总队政委徐国岩如此评价,李保保将忠诚的誓言铭记在平凡的岗位上,将这份信念播撒在大漠的边疆,创作了一首争做“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英勇赞歌。
若得重生,我仍愿为国家献出生命!在2018年3月27日,李保保在日记中留下的这一份坚定承诺,将永远在武警上海总队全体官兵的心中激荡。
(谢析搏 陈 超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05日 11 版)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