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一个,多上一个老外”,这算盘打得隔壁工位都听见了。

中足联想出了新点子,这新点子如同窜天猴一般,“嗖”地一下,将处于冬歇期的中超炸分成了两派,一派摩拳擦掌,准备进行“出口转内销”,另一派则拍着桌子骂“又要被薅羊毛”。

热闹是挺热闹的,然而真正让人心里一惊的,是那条藏在文件缝隙里的“出场30%”,原来就连“打酱油”都被算作KPI,留洋不再意味着能镀上金,而是镀工时 。
算盘珠子一拨,俱乐部先乱了阵脚。
泰山、申花这类家底殷实的球队,最怕“豪门互卷”,你送一名球员去葡甲,我送一名球员去比乙,回过头来,场上各安排五名身体素质出色的球员,U23小将甚至连球童的机会都得不到 。
深圳们暗自高兴,反正本来就抢不到顶级外援,现在用50万补贴去换一张“洋名额彩票”,要是刮出“中甲金靴”那就赚了。
最尴尬的是中游队,其钱包不够充裕,青训不够深厚,眼看着隔壁出现“借壳留洋”的情况,葡萄牙第三级球队突然塞进半支中超梯队,这些球员场均亮相15分钟,简直就是“海外打卡机”,中游队心里只剩下一句话:还能这么玩?
球员变得更加精神分裂,25岁以下球员挂牌量在一夜之间飙升至63%,经纪人的电话比爸妈的还频繁,他们说:“兄弟,去塞浦路斯踢一年球,回来就能拿到本土顶薪,很划算!”
”可真正踢出来的谁愿意走?
在德转榜单上,有一名身价100万欧的边路快马,若留在中超,他能拿到税后300万,要是去欧洲二级联赛,收入会直接砍到100万,而且还会碰上“出场30%”的硬规定,万一教练不喜欢用他,那么一年下来不仅钱没挣到,位置还会被归化球员挤占了。
于是出现了魔幻的场景,梯队里水平普通的人拼命想要“被送去国外发展”,而尖子生却连夜签订续约合同“请求不要被送走” 。
国际大佬也没闲着。
FIFA一纸公函甩过来:注意点,别逼球员“被自愿”。
亚足联的做法更为直接,在亚冠报名表格中悄悄增添了一栏,这一栏要求“归化 + 外援双保险”的球队额外说明竞技合理性 。
你要是再敢摆出“五外+六归”这种首发阵容,那么亚足联就会对你采取不利行动 。
毕竟人家要的是市场热度,不是中超变“联合国军”。
最隐蔽的刀子来自财务。

德勤进行了一番计算,得出这样的结果:在三年的时间里,外援的总薪水能够实现120%的增长,然而本土球员的工资却需要削减40% 。
画面十分美妙,看台上的球迷大骂国产前锋不进球,然而转头却发现,这位前锋的税后年薪竟然比不上外援的周薪 。
俱乐部财报情况更为糟糕,留洋补贴有1.2亿,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吓人,将其平摊到16家俱乐部,每家得到的补贴不到750万,这么点钱能干什么呢?
一个外援税后年薪500万欧,这点补贴连四个月工资都盖不住。
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剧本提前上演,先是签一个便宜外援来凑数,接着把自家青训“租”到海外关联球队去刷出场时间,等回来名额到手后,马上更换大牌球员,补贴瞬间变成了“首付”,如此空手套白狼的做法玩得十分顺畅。
说到底,政策就如同一条传送带,它有着让球员出去见世面、让俱乐部别只会砸钱的良好初衷,不过这政策却像是赶鸭子上架 。
可传送带尽头没有人检查“见世面”的质量,只剩下“人头”和“工时”这两个硬性指标,于是大家集体奔向最省力的路径,那就是刷分钟、刷名额、刷外援。
真正应该配套的“留洋质量评估”,真正应该配套的“海外俱乐部白名单”,真正应该配套的“本土薪资保护”,文件里只有一句“择机出台”。
择机到啥时候?
没人知道。
球迷看得最透:要是踢得好,谁用政策逼?
武磊当年去西班牙人,足协没补贴也照去不误。
水平不够,给你十个外援名额也是陪跑。
与其算计着“多上一个外国人”,不如先将青训教练的月薪从八千提升到两万,不要让基层继续依靠热爱来提供动力。
不然的话,三年之后,留洋的数据会十分好看,可是国家队依旧停球距离达到三米远,那可就真的变成笑话了,球员去留洋了,足球却没有实现留洋 。

评论列表
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敢进啊!https://www.2kdy.com